当前位置:新闻 > 爱的化身:沈钧儒家书

爱的化身:沈钧儒家书

0
2008-06-24 11:0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

6月11日,“纪念沈钧儒纪念馆建馆十周年暨《沈钧儒家书》首发式”的活动在我市沈钧儒纪念馆举行。这一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不但因为是沈钧儒纪念馆建馆十周年,还因为这是沈钧儒这位时代的伟人逝世四十五周年的日子。
  沈钧儒先生(1875.1.2~1963.6.11)原籍嘉兴,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走的是一条向往民主和平的爱国救国之路。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是一位有着至仁至爱的人,女儿沈谱曾说他是“爱的化身”,沈钧儒的家书同样“是他心声的流露,人格的体现,处处渗透着一个‘爱’字,读来感人至深。”
  在《沈钧儒家书》的首发式上,我们得知沈钧儒纪念馆从2005年就开始着手这本书的编辑工作,终于在建馆十周年之际将这本有着丰富史料价值的书信集奉献给读者。《沈钧儒家书》共收录了217通书信,内容基本涵盖了沈老各个革命活动时期。为此,我们采访了沈老的家属以及有关人士,请他们介绍《沈钧儒家书》的出版过程和读书体会。
  
  周秉德:出版后可以教育后人
  周秉德是全国政协委员,她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也是沈钧儒先生长孙沈人骅的夫人。当时就是周秉德女士捐献出了第一批的沈老书信手稿,记者采访了周秉德女士。
  “爸爸(沈钧儒长子沈谦)有大量的书信手稿。而嘉兴市委市政府对沈钧儒的研究又非常重视,因此我们当时就决定把资料献出来。”周秉德这样回忆起手稿的捐献。
  说起祖父,周秉德充满敬意:“从书信中可以知道,沈钧儒爱国也爱家。在经济上非常窘迫的时候,他仍然一心一意参加爱国运动,还把棉袍卖了资助别人;他也鼓励夫人张象徵去上女学,到社会上去做有益的工作,而且夫人也非常支持他的事业。”
  1998年,沈人骅过世后,周秉德分批把家书献出来,其中还有一部分日记。“因为我们觉得这些宝贵的资料放在家里,也没有精力去整理。而放在嘉兴,是可以让我们放心的。整理或出版后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教育后人。”
  
   闻立鼎:细读书信,非常感人
  《沈钧儒家书》的责任编辑闻立鼎先生是一位文史研究专家,他也是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侄子。此前,闻先生就担任过沈钧儒先生的诗集《寥寥集》的新版责任编辑,因此对家书的编辑工作可谓驾轻就熟,但即便这样,由于出版时间较紧的关系,闻立鼎还是经常工作到夜深。
  “书信一共有25万多字,我根据原稿,一个字一个字地编校,搞了好几个晚上。书信里牵涉到大量的政治、法律界人物,沈钧儒先生又是说吴方言的,好多地方用的都是吴语。”闻立鼎说自己虽然是湖北人,但和沈老一样,也是从小在苏州长大的,因此对吴方言很熟悉,“怕别人看不懂,对一些方言也加了注。”
  “那些信看了非常不错,可以看出一个伟人作为普通人的另外一面,沈老对自己长辈非常孝顺,对他的夫人也有浪漫的一面,更有非常钟情的一面,他对子女的舐犊情深,他对志同道合的同志们的无私帮助,无不跃然纸上。”
  让闻立鼎印象深刻的还有沈钧儒似乎总在为钱发愁:“因为子女家属多的关系,还要资助朋友,沈钧儒老是在为钱发愁。他也很节省,比如他坐船往广东去,一天中吃了半块豆腐干,还剩下半块,他也要向夫人汇报,这完全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通过书信反映出来了。”
  当年毛泽东推崇被誉为“教子经典”的曾文正公家书,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傅雷家书》,都激起了社会上对名人教子的兴趣和研究。从这方面来说,闻立鼎认为《沈钧儒家书》中那才情四溢,那飘逸隽永的文笔,又一次让人们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享受和文化熏陶,而且“如果但看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道德情操,细细读的话,也非常感人。书信中体现出来的那种传统礼仪,那种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都体现了沈老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
  “书信中还涉及大量史料:清末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民国初年立宪护宪运动、有关救国会及七君子事件,还有建国初年的中苏关系等,还有当时许多名人轶事,都能提供好多细节资料,价值很珍贵。沈钧儒纪念馆做了一件好事。”
  
  史念:沈钧儒是不朽的,家书是真善美的结晶
  在《沈钧儒书信》的成书过程中,《嘉兴市志》主编史念担当起了相当繁重的任务,但是他却一口答应了校对、审核的工作:“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这个工作我是不会犹豫的。因为我觉得沈钧儒是不朽的。他从至仁至爱的精神出发,没有什么个人的目的,成就很大。而且流传到现在的许多名人家书,往往在写的时候就是想要给大众看的,尽管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不像沈钧儒家书那么至诚。沈老家书的文字也好,是真善美的结晶。”
  史念认为从这些书信中可以反映出来沈钧儒那种至真至诚至仁至爱的精神。比如信中记述沈老在轮船上看到官吏的丫头,他就马上觉得丫头很可怜,而官吏却饱食终日;还有他即便在国民党监狱里也不忘记让家人去救济朋友;他对夫人的爱始终如一,自己又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所以“沈钧儒的人格是不朽的,我认为中国最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这两者都在他身上体现,他的人格是伟大的”。
  “沈钧儒的感情是传统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他还追求社会的和谐精神,一生参加革命斗争,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部分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
  
  陈伟平:家书的出版,可以弘扬沈老的爱国精神
  沈钧儒纪念馆负责人陈伟平介绍说:“2001年我们编印了《沈钧儒研究会会刊》,其中沈钧儒狱中书信的史料价值引起了许多史学专家的极大兴趣,所以我们想,如果把沈老从早年到日本留学时候开始的,内容涉及每个阶段的书信都整理出来,那将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所以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纪念馆据以编辑的信件全是沈老的手稿,“1999年,我们去北京联系沈老的亲属,当时周秉德女士捐献了第一批书信手稿,有500封之多。后来,沈老的四子沈谅先生也捐了一批,这次我们编选的家书就是从这两批原件里整理出来的。另外还有一批沈松(沈钧儒三子沈议之女)捐献的信稿,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没有在书信中得到完全反映,以后我们会考虑用各种方式把这些书信内容都反映出来。”
  这本书信集的整理过程长达4年之久。因为原稿都是手写体,而且基本上文不加点,因此整理起来颇有难度。去年下半年,沈钧儒纪念馆特地约请《嘉兴市志》主编史念先生对书信内容进行全面审核、校对,陈伟平说:“年近八十高龄的史老二话不说,将活全部揽了过去,一些现在很难辨别的异体字、手写体很难的字体,都经他之手辨识。史念多次跟我们强调,书信的价值很大,内容太丰富了。”
  沈钧儒先生的女儿,91岁高龄的沈谱也在编辑前期为许多书信作专门的注释,包括众多的沈氏家族人物关系,以及姓名字号解释等。陈伟平说,“最后群言出版社的闻立鼎先生来把关,他非常认真地从事这项工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出版前后花了4年时间。我觉得这本书信集包含了沈老追求真理、爱国爱家乡的那种高尚的精神,还有他对家人、爱人、亲人那种割舍不掉的化不开的亲情,对朋友那种真诚的感情。作为沈钧儒纪念馆来说,除了我们基本陈列外,出版沈老的成果,馆藏的史料,也是扩大我们对外宣传的一个渠道,弘扬沈老爱国精神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