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图书

斯文悬一发——潘光旦书评序跋集
作者:潘光旦
出版时间:2015-11-01
-查看

六上瑶山
作者:费孝通
出版时间:2015-04-01
-查看

今日美国—民盟历史文献(精)
作者:曾昭抡,戴美政
出版时间:2014-12-01
-查看

潘光旦日记—民盟历史文献(精)
作者:潘光旦
出版时间:2014-12-01
-查看

浏览记录 ···

分享到:

李公朴研究论文集

  • 作 者:李公朴研究会
  • I S B N:978-7-5193-0142-2
  • 出版时间:2016-10-01
  • 版  次:B1Y1
  • 开本:32开
  • 装  帧:平装
  • 图书页数:
  • 字  数:274.750
  • 库  存:-
  • 纸质书价格:-

图书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李公朴逝世70周年之际,编写的有关李公朴先生的研究论文集,本书汇集了当下有关李公朴研究的最全面、最新、最权威的论文,目的在于弘扬李公朴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激励当代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简介:

本书由李公朴研究会组织编写,作者包括北大、复旦大学、浙大、社科院的学者及李公朴的亲属,他们对李公朴有一定了解,且对李公朴有着深厚的情感。


精彩书摘:

李公朴教育思想与实践王健张国男(李公朴女婿)(李公朴女儿)今年是父亲李公朴诞生100周年,为了纪念他,故乡将举行一系列活动,其中之一是出一本纪念论文集。李公朴研究会要我们也撰写一篇论文。过去我们写了一些纪念和回忆父亲的文章,但要写研究性的论文,可以说这还是第一次,只好大胆地做一次尝试。我们希望它对研究会的同志们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父亲去世后,许多朋友写文章纪念他,在他的名字前面总加上几个头衔,其中一个头衔是称呼他为“社会教育家”。其实父亲一生没有从事过专业的教育事业,但是他又不断地办教育。他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办过平民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他办教育的思想是教育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理论要和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斗争实践联系在一起。父亲办教育,从始至终是和共产党人合作在一起的。
我们听父亲说过,他在应该读书的年龄,因为家穷无力读书,只好去一家店铺当学徒,同时他也看到有钱的人家读了书,走进社会又用不上,他感到苦闷彷徨。18岁时,父亲得到三哥的帮助,上了中学、大学。读了几年书后,他就深深感觉到,“生活里没有读书,读书里没有生活”“学非所用”“毕业就是失业”,这是当时社会上极为普遍的现象。1930年,他从美国留学回来,看到自己的祖国贫穷、愚昧,到处是文盲和无力上学的青年,他不去政府部门工作,也不到大学教书,他决心去办平民教育。他得到《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支持,首先开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选购民众所需的各种常识类和应用类的图书,免费任人借阅。不久,父亲又先后创办《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业余补习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工人、店员、学徒、社会失业失学青年,使他们学习一些社会实践中应用的常识,以改善和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或便利于就业。
根据父亲的建议,图书馆增设读书指导部,《申报》也辟有读书问答栏,由共产党员艾思奇、夏征农、柳湜等负责指导和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给读者做启蒙工作。同时,父亲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约请高士其连续写一些科学小品,汇集成册出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书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暗杀,《申报》被迫转向,图书馆和补习学校脱离《申报》。为纪念史量才,父亲把它们分别改名为“量才图书馆”“量才业余补习学校”。这时图书馆读者已增到2万多人,补习学校增设6个分校,学生5000多人。根据邹韬奋的书中记载:南京当局最注意的,一是李公朴所办的拥有5000爱国青年的补习学校,二是由他主编的发行20万份的《大众生活》周刊。李公朴的这些学生和受《大众生活》影响的爱国青年大都是当时上海民众运动的生力军。
父亲在办图书馆和补习学校的同时,他又创办了《读书生活》半月刊,不久又成立了读书生活出版社。父亲是非常重视文化出版事业的,他认为教育和文化出版是密切相关的。1936年6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简称全救会),父亲是该会负责人之一。不到5个月,父亲和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时等其他负责人,因莫须有的“危害民国”罪被捕,关押苏州监狱8个月,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父亲等人在监狱里和法庭上整整斗争了8个月,终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全国人民呼声的压力下,“七君子”无罪释放。父亲回到上海,不到半个月,“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父亲和柳湜等人,冒着炮火,走遍了华北东西两战场,他深切地认识到,为求抗战的持久和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团结抗战到底。一路上他写文章,出版了《民众动员论》。此时在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开展抗战教育的问题。
1937年底,父亲到达武汉,他和沈钧儒共同创办《全民周刊》,并和沈钧儒、张申府、马哲民、胡风、黄松龄等知名人士50余人,成立抗战教育研究会。这时山西省主席阎锡山,在我党统战工作的争取下,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他在临汾成立了一所统一战线性质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简称“民大”),阎自任校长,他派人到武汉聘请父亲任副校长并兼管教务。父亲认为这是开展抗战教育的好机会,便欣然前往。在武汉号召大批青年到临汾报考“民大”,并介绍党内外教授、学者、作家,如何思敬、陈唯实、施复亮、贺绿汀、萧军、侯外庐等到“民大”任教。1938年1月父亲到临汾,立即和“民大”的教务主任,地下党员杜任之参阅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拟了《民族革命大学创立纲领》,明确地提出了办校的宗旨是为了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革新行政,改造军队,保障民族革命战争之最后胜利。教育的方法是一反过去理论与实践之分离,实施“教、学、做、用合一”的行动教育。“民大”成立不到两个月,各地来的学生已达5000余人。除临汾本校外,另设三个分校,第一分校也在临汾,其他两个分校设在运城。父亲主要是教政治课,经常奔波于临汾和运城之间。父亲和学员打成一片,一起上早操,跑步,参加军训,打靶,有时和学员坐下谈心,深受学员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