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本书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精细的注释译文,阐述其微言大义,便于您阅读和理解;还以现代人的视角,在对原著箴言进行经典解读的同时联系当下,意在扬弃封建糟粕,赋予时代新义,为您处理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精炼的文字力求妙传其清韵,丰富其内涵,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老子,原名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生就白眉毛、白胡子,因此得名“老子”。著有《道德经》,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韩宗文,敢写敢说的90后作者,喜欢研究历史、国学、古文。文字清新,风多变,思路大胆开阔。在多家刊物发表数篇文章,并发表《千金公主》、《渡妖师笔记》等多部作品。
精彩书摘: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原典重现】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万物之始③;有,名万物之母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⑤;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点注释】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传道,但是这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道”。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是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实体的描述;第二个“道”则是动词词性,传道、说道、言说。②名,可名,非常名:“名”,可以命名,却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名”。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是用来特指“道”这个名称;第二个“名”则是动词词性,命名,用名称界定。
③无,名万物之始:无,是整个宇宙的源头。④母:母体,根本。⑤妙:奥妙,微妙的关系。【白话翻译】“道”,可以传道,但是这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道”。“名”,可以命名,却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名”。“无”,是整个宇宙的源头;“有”,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处于“无”的状态,为的是领悟世间万物的奥妙;经常处于“有”的状态,为的是体会寻找天地之道的界限。“无”和“有”,本是出自同一个源头,名称却不同。(二者)都可以称得上是玄妙,这样的玄妙层层叠叠,无边无际,是揭示所有奥妙的智慧法门。【鉴赏评议】《道德经》开篇的两句是整本书的精华,也是全文的总纲。老子开宗明义地用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名”和“实”的界限,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看清事物的本质,防止“名不副实”的现象产生。
老子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人类与自然万物都划分到了同一个层次,不仅要求人类与道及自然万物处于平等地位,对于人类社会的内部稳定更是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人类社会之间“人人平等”。道家思维的本源是玄学思维,注重直观的感悟,追求人性的解脱和看破虚妄驾驭万事万物的思维境界。虽然这种思维境界不像现在的数理化科学思维一样严谨准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人类的不停推敲。但是这种精神上的科学也有着独到的地方,深深地吸引着当今社会匆匆忙忙的人。【深度解读】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现代,很多人都对老子口中的“道”感觉晦暗莫名,不知所云。其实“道”是老子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也就是他的哲学总纲。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的,生活在天底下的众生不能望文生义地去通过字面意思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多面性,这就需要借助“无”与“有”的界限来科学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了。
可是“有”和“无”又怎么会是轻易能够辩解出来的呢?有一个歪打正着地讲出“道”的玄奥的例子:古代有钱有权的人都喜欢养一些替自己出谋划策的人,这种人被称为“门客”。五代著名宰相冯道自然也不例外。他当时养了不少门客,专门用来给他出主意,想办法。有一天,冯道突然想听《道德经》,于是他就躺在卧榻上让他所养的门客中的其中一个专门给他讲老子与《道德经》。对于一个有学问的门客来说,给谁讲《道德经》都不是问题,可这个要听的人偏偏是冯道。在古代那个十分看重名讳的时候,给冯道讲《道德经》就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因为《道德经》的开篇是这样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连三个“道”字,如果被冯道认为是有意冒犯那可是杀头的大罪,这一句该怎么讲的问题可愁坏了这位门客。好在这位门客急中生智,硬着头皮解释道:“不可说,不可说,就是不可说。”
冯道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不仅是笑这位门客的机智,更是笑这位门客误打误撞就解释了“道”的真谛,也算是歪打正着了。与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指月图》中:一名佛陀站在图中,用手指指着天空的月亮,一僧一俗举头望天;天上未见明月,只有孤星一点。这幅图以比喻的方式传达了禅宗对人生道理与修行真谛的理解。无尽藏是唐朝武周时期的一位比丘,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位女性修行者。有一天,无尽藏对六祖慧能说:“我读《涅槃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能完全明白的地方,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慧能回答说:“我不识字,如果你能够把经书读给我听的话,也许我能解答你的疑惑。”
无尽藏听到慧能的回答后,忍不住笑道:“你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会拥有解释经典的能力呢?”慧能认真地告诉无尽藏:“真理与文字不是一回事。真理就像那天空中高高悬挂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能够指示出明月所在的地方,但手指并不能代表明月,看月也并不一定非要用手指不可。”无尽藏听完后,感觉慧能的这些话很有道理,于是将《涅槃经》读给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为她解释,使无尽藏大受启迪,终于大彻大悟。《庄子》中也出现过类的比喻,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句话中的“指”与“马”,都是外在的名物,而“天地”“万物”才是本体。在庄子的看法中,“天地与我并生而同体,万物与我为一而同类”。因此哲人凸显“一指”和“一马”,是要指出万物共有的本性。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片面地认为一指就是天地,一马就是万物,那就曲解了这个比喻的运用。
禅语中有一句话特别妙不可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上乘的境界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谋而合。禅宗与老子都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只是用心去体悟、去感知,才能真正理解心中的“道”。道家思想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博大、玄奥、拙朴等观点是历代哲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即使在现代教育十分发达的今天,这种思想精华仍然遍及各个科学领域,经济、医药、文化、军事、政治、艺术等。《道德经》也是很多人必读的一本案头经典。1987年,当时在职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特别引用了《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箴言当时很快就成了许多美国人津津乐道之言,《道德经》也因此身价翻了许多倍。
功成弗居,大道无为【原典重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①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②,高下相倾③,音声相和④,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⑤;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重点注释】①斯:就。②形:因为有比照而显出。③倾:充实,补充,依存。④和:配合,协调,应和。⑤教:教化,教导。【白话翻译】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的时候,恶的观念也就形成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衬托,“高”和“下”相互充实,“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伴随。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就能教化百姓的德政。让世间万物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干涉,让其自由活动却不占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成业就而不自己占有。正是因为不去占据功劳,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鉴赏评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绝对,很多价判断与观念取向都是相对的。“美”与“丑”,“有”与“无”,“善”与“恶”,“对”与“错”,“是”与“非”,“正”与“反”等的标准也是很难完整确立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只要不是完全一样,二者相对比较,就一定会分出高下,但这种高下又不是绝对的,如果非要一直比下去,那真是无穷无尽,毫无休止。但是,何必拘泥于外表显露出来的一切呢?在老子看来,这一切都不过是人们自寻烦恼罢了。上天赋予了我们丰富的头脑,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上最本源的那些东西。但是我们都因为自己的私心更愿意看到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不愿意接受甚至排斥那些对自己无用的东西,就像所有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歌颂和赞扬,却害怕别人的批评与指责一样。
【深度解读】朝菌短命,不知春秋《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朝菌的故事,很有哲理地揭示了“长”与“短”、“有”与“无”的相对性。朝菌是一种非常短命的生物,最多活不过七天。有一天,朝菌十分自豪地跟蟪蛄说:“我很满意我的生活,尤其是我对我的生命外满意,因为我的寿命很长,能够让我颐养天年。”蟪蛄听了以后笑着说:“你觉得你的生命很长,你能看到日月星空,可是你能观察到月亮有阴晴圆缺等不同的形态吗?”其实,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生于春后,死于秋前,它仅有的生命不过一个夏季。他又怎么能从这短短的一个夏季中读出寒来暑往、岁月交替的道理呢?
人的一生不过短短百年,与其他生命相比,自然是漫长的。但是若拿人的生命长短和能存活千年的龟,屹立万年不倒的大树相比,人的寿命又是这般短暂与无常。对于斑鸠来说,一棵树的范围就足够了,可是对于鲲鹏来说,它想要征服的则是全天下。“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渺小到秋毫般的物体在有的东西看来也会是大到了极点。巍峨如泰山,在有的东西看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我们看来,彭祖活了八百多年,已经是一段长寿的传奇,但是与天地、日月、山河比起来,彭祖的生命也是这般短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所谓的大小不过是万物表现在世间的一种相对形态罢了。
而文中老子所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是告诉世人若想要让别人试图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必须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站在老子的角度看问题,一切由人性主宰的东西都不是人自身的错误。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在我们还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大道之理的时候,我们就无法跳出自己给自己画的那个局限的小圈子,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们无法深刻了解事实规律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虽然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且使天地万物都感受到了他赐下的恩泽,但是万物却无法将所受的这种恩泽准确地描述出来。只有真正感悟天地,才会发现前所执着的东西,也会有我们不熟悉的一面。凡事都可以从正反面来看,这就是以“有为”的手段达到目的,用“无为”的手段也同样可以实现。
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说毫无作为,而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而不去横加干涉的做事方法、处世态度。以这种“无为”的态度去淡然地处理事务,不会矫枉过正,不会过犹不及,不会急于求成,更不会偏执一端,最终适得其反。